赵家米皮起初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稻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把十几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米皮切成细条,调上制造的辣椒油(也叫“油泼辣子”),兑水的醋和盐,加上豆芽绿菜,一碗碗色泽鲜艳,(白皮红油黄豆芽绿菜)“筋薄细软”的大米面皮子就可上桌了。
大米面皮是陕西传统小吃“四大花旦”之一,因产于秦镇而得名,又叫米皮(面皮子)。
长期以来,在关中地区流传着“乾州的锅盔歧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可见,秦镇米皮很早以前就与乾州锅盔,歧山臊子面齐名而成为关中三大小吃。
秦镇即秦渡镇,位于八水绕长安之一的沣河西岸,这里曾是周朝京畿之地,商贾多,车马辐辏。因地处关中平原,四面环山,气侯温和,雨水丰厚,土壤肥沃,盛产稻谷小麦,当年人们用碾房家石碾磨米磨面,制成浆做成面皮,以色泽白亮,筋薄细穰,柔韧爽口而著称。
清代,秦镇街上就有许多家专营米皮面皮的铺子或小摊贩,就其品质和影响,较有名气的当属“赵家”。
“赵家米皮”继承了老一辈的经营特色,严格选料,制作精细,蔬菜用水焯,食醋大料熬。过往客人不但就地食用,还用阴干的荷叶包回家。
历经民国,历经战乱,历经土改,历经文革,米皮店铺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窜出来,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后来,赵天学和两孩子赵家骥赵家骅来到河南,将正宗地道的“赵家米皮肉夹馍”带到当地,因口味好,生意爆,郑州洛阳新乡开了多家店。现在四五十岁的郑州人都可能不会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因为顾客排队堵塞交通的赵记米皮赵家米皮,新乡洛阳的赵记面皮……